8月23日,快手如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:
上半年总营收427.62亿元,同比增长18.26%; 净亏损94.30亿元,同比下降85.44%。 其中,第二季度营收为216.95亿,同比+13.4%(彭博共识预测为+8.3%),调整后净亏损为13.12亿(彭博共识预测为29.08亿)。
最引人瞩目的是国内营业利润指标。 Q2首次转正至9400万元,同期海外亏损16.06亿元。
这是由于收入端和费用端的表现好于预期。
营收方面,第二季度广告收入110.06亿元,同比增长10.5%,电商收入21.24亿元,同比增长7.1%,直播收入21.24亿元,同比增长7.1%。播出收入85.65亿元,同比增长19.1%;
费用方面,销售费用87.62亿元,销售费用率大幅下降至40.4%。 与此同时,DAU 为 3.47 亿,MAU 为 5.7 亿,同比增长,没有出现暴跌。
不得不说,在中概股的哀嚎市场中,快手的表现已经算不错了。
那么问题来了,营业利润首次转正,快手是否已经到了估值拐点?
01 估值转变期
上半年快手dau,肉眼可见短视频竞争放缓。
先是2022年春晚,抖音与快手休战,不再争先恐后地撒下超过10亿元的“红包费”,随后字节跳动“降本增效”动作频出:同时缩减招聘计划组织“胖瘦”在加速商业化的同时,在抖音主站,首页新增了电商入口。
在二季度电话会议中,快手还提到,正在通过公司内部各方的共同努力“减亏”,坚持“开源节流”,为释放中下游业务做准备。长期价值。
这恰恰反映出短视频行业已经进入关键的“估值转移期”。
根据渗透率的增长速度,平台互联网一般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:
1)导入爆发期,收入增长加速,利润尚未实现。 估值采用PS,甚至用户数、DAU、订阅量等;
2)加速增长期,营收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,PS估值开始回归均值;
3)成熟成长期,行业增速明显放缓,平台普遍开始盈利。 估值面临从PS到PE、DCF的转变。 市场关注供给侧格局和领先竞争优势;
4)成熟-衰退期,收入放缓甚至负增长,平台急需第二条增长曲线。
富盘快手历年营收,自2021年以来增速已跌破40%。结合数据来看,短视频行业渗透率超过70%。 不难判断,当前的短视频正在从“加速成长期”转向“成熟成长期”,玩家估值面临着“从PS到PE”的惊心动魄的飞跃。
快手的估值也能反映出这一点:2月至9月21日,PS均值回归并大幅下跌; 从去年9月到现在,估值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。
(快手PS估值走势来源:同花顺)
维持估值,“降本增效”是重中之重。 在快手的财报中,我们随处可见其在这方面的努力:
销售费用方面,2022年上半年销售费用87.62亿元,同比下降25.64%。 快手表示,这是由于有效控制和控制了用户获取和保留成本;
销售成本为242.1亿元,较2021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6.47%。但不难发现,成本都花在了更高效的地方——包括宽带、服务器、折旧及摊销、支付渠道、员工福利等。 其他销售成本,H1同比下降7.2%,含内容其他成本同比增长95.6%; 其中包括各业务合作伙伴(直播联盟&主播、广告联盟、电商服务商等)支持成本的收入分成成本和相关税费项目同比增长31.2%。
这表明快手在内容运营和扶持生态合作伙伴方面投入了更多资金。
内容输入的效率如何? 我们通过 LTV 和 CAC 指标来衡量。
LTV=ARPU*1/流失率,用来衡量单个“老铁”对快手的经济贡献。 我们用月平均收入/MAU代替APRU,那么从2020年至今,LTV整体呈上升趋势,二季度达到历史高位;
CAC=市场总成本/同期新增用户数,用于衡量获客成本。 季度与季度的波动较大。 从上半年综合数据来看,快手的用户获取成本正在大幅增加。
此外,快手还强化了“社交属性”。
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分析,快手发现社交关注度与用户长期留存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,因此快手强化了社交属性——快手使用评论区互动、直播互动、谈话功能、群聊等功能等互动模块促进新老用户之间的互动,从而提高其用户粘性。
目前看来,“社交属性”仍在强化——截至年底,快手应用网民对数已突破200亿对,同比增长58.7%。
但显然,要稳定估值,仅靠“开源节流”是不够的,“开源”才是更关键的因素。
02 今天的广告,未来的电商,带着枷锁共舞
业务方面,2022年上半年,快手直播打赏实现收入164.07亿元,占比38.37%; 基于广告费的网络营销产生收入223.58亿元,占比52.28%; 上半年直播电商收入9.35亿元。
市场共识是“短期看广告、长期看电商、打赏直播已经成为过去式”——由于政策调控和流量获取的边际效率递减,主流券商、包括华泰、浙商、光大等均给出了直播打赏增速预计每年10%左右,并呈递减趋势。
广告和电子商务面临着压力。
让我们从在线营销开始。
一般计算公式为,营销业务收入=DAU*人均Feed(人均短视频观看次数)*广告负载(广告数量/短视频总数)*CPM(千次展示计费)
2022年Q2,快手Q2总用户时长约为652.23亿小时(yoy+38.69%)。 受疫情影响,广告主预算有限,广告投放增量主要由内循环贡献。
让我们一一看一下基本原理:
第一个是广告负载,商业负载率和自然上限。
根据抖音去年年底的AB测试结果,18%的商业加载率将严重影响用户数据。 今年,装载率已降至14-15%,甚至更低。 据财通证券测算,快手目前的广告加载率为7%-8%。
在内容和用户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,可以预见的是,快手不会贸然提升这一指标。
从DAU来看,2022年上半年,快手的DAU为3.47亿快手dau,大幅增长。 这并不是没有成本的——根据我们的测算,快手上半年的CAC(单位用户获取成本)达到了253.86元。
该公司数据显示,2021年初至2022年初,我国短视频行业月活跃规模一直徘徊在9亿左右,并没有出现明显增长,这说明用户数量短视频行业已经见顶。
快手的流量增量主要是通过极速版获得的,主打下沉市场。 数据显示,2022年3月,快手极速版月活跃量达2.05亿,同比增长21.2%。
据此不难推测,老铁承载了大部分DAU增量。 继续成长、破圈仍然是最关键的问题。
(短视频行业月度活跃用户规模趋势图来源: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)
人均Feed和CPM考验着平台的内容运营能力。
在这方面,快手的先天优势并不明显。
快手做的是纯粹的效果广告,直接把产品放在你面前,并把价格打印在屏幕上。
我们随意点开了DR钻戒内容栏目左上角的第一个视频。 整个过程就是带上钻戒,标个价,没有任何解释。 在排名前50的视频中,有20个视频以类似的方式播出。
相比之下,打开抖音搜索,有10个视频博主讲述自己的爱情经历,并且在内容中不留痕迹地穿插了DR钻戒。 这段视频的反响为35.5万点赞、2.2万转发、4.7万条评论,还有不少用户被评论中的广告内容吸引。 抖音此类视频点赞上限为100.1万,快手效果广告点赞上限为52.7万。
综上所述,广告负载本身是有上限的; 在没有内容品类继续出圈之前,DAU只能依靠“老铁”; 人均饲料和CPM需要通过内容逐步培育。 也就是说,快手的网络营销业务短期内会增长,但长期发展的“质变”将取决于上述因素的变化。
我们来分析一下直播电商作为“全村的希望”。
一般计算公式为,电商收入=GMV×变现率=买家数量×购买频率×单价×变现率。
上半年其他服务(主要是电商)收入21亿元,同比增长7.1%。 这说明快手以“大品牌”为重点扶持“快手品牌”的“农村包围城市”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由于种种限制,这有点像“带着枷锁跳舞”。
首先,行业发展有上限。
根据招商证券的计算,直播电商的GMV=(DAU*时长/访客平均播放时长*电商访客比例)*点击率*点击转化率*平均客单价,指的是业绩综合当前行业各项指标,可以预测,2025年,直播电商整体规模将达到3-4.2万亿元,分配给单个头部直播电商平台的规模约为1.1万亿元。
据后来的报道,快手电商今年的最高GMV目标定为9700亿元,这个目标相当激进。
(2025年单个直播电商平台电商GMV规模测算 来源:QM、渠道研究、招商证券)
二是快手本身的局限性。
参考东吴证券的分析,抖音的电商公域流量占比较大,而快手的电商私域流量占比较大,这就决定了两种不同的交易环节:
• 抖音公域交易链接:用户→直播间→商品→交易
• 快手私域交易链接:用户→主播→直播间→商品→交易
显然,快手有更多的“主播”环节。 与“人货”匹配相比,增加的“人主播”匹配环节增加了流量损失,降低了效率。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快手币的兑换率一直难以提升。
另外,对于白标电商来说,客单价不会太高。
回到公式,电商收入=GMV×变现率=买家数量×购买频次×客单价×变现率,短期内可以持续追踪几个变化:
2021年,快手资本化支出将达77亿,“大服务商”如火如荼,反映出变现率和服务费的提升仍需时日;
推广“快品牌”,需要关注高利润品类占比能否持续提升,“单价”能否持续提升;
搞“信任电商”,需要持续关注复购率和新客转化指标,看能否保持增长。
03 当地生活,种子尚未发芽
近日,抖音与饿了么的结合,掀起了短视频平台走进本地生活的热议——大家纷纷猜测哪一组“CP”会更好。 目前看来,快手与美团的合作似乎还停留在战略层面。
2021.12,快手与美团“互联互通”:快手平台推出美团小程序,为美团商家提供套餐、预订等产品展示、在线交易和售后服务。 快手用户将可以通过美团小程序直接访问。
快手拥有流量和高粘性用户,但缺乏大量线下商户和高效的合约履行系统。 美团可以弥补缺失的部分。 截至目前,美团拥有900万商户,美团的合约履行系统包括但不限于餐饮POS系统、供应链管理等服务。 拥有3.46亿月活跃用户的美团显然会被拥有5.98亿月活跃用户且用户粘性较强的快手所吸引。
但种种迹象表明,快手并没有“认真”对待美团。
首先,美团在快手“心脏”的地位一般。
打开快手APP,一级入口是关注、发现、同城、找工作; 点击进入同一个城市,会有本地生活、附近招聘、城市地图等二级入口; 点击本地生活,查看美团带来的各类业务; 点击进店抢购后,终于看到了美团。 也就是说,在四层入口的购物车里使用的是美团作为支付工具,其他地方是没有美团的。
二是快手靠流量变现的动作太过敷衍。
一是能带来大量流量的直播都是“随便”做的——慈睿洞察记者一下午和晚上共观看了50场与餐饮相关的快手直播,并没有看到任何商家现场表演在快手播出。 个体户们都是孤军奋战。 50名个体户中,只有两名个体户在讲解奶茶。 至于其他个体户,购物车里确实有美团的套餐,但都是打牌、玩流量PK,没人解释。
第二个是在商业页面,视频放了“驴头不是马嘴”——一家艺仓手工吐司餐厅下面的视频,有“自制翻盖粮仓”、“电视剧” 《人间大谷仓》、《甘瑞变身民宿》等与“仓”有关的视频,而这些视频都带了店面的位置,结果没有人抢着去买。
与此同时,记者刚刚点进快手美团套餐看了一下,快手显示工作人员“刚刚种草”,店名下“5783人想去”但只有3人购买。 可见,快手并没有帮助美团进行流量的精细转化,即流量没有转化为订单。
(华莱士快手团购来源:快手APP)
(华莱士抖音团购来源:抖音APP)
快手的消极态度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这种看似兼容的“关系”中没有话语权——团购价格由美团制定,评价体系、支付体系等一整套服务由美团制定。由美团。 快手只能靠卖流量来赚钱。
而这样表面上的双赢合作,抖音和美团也有过。
抖音原来的团购信息是与美团挂钩的,而自2020年抖音建立本地直销业务中心以来,美团逐渐被抖音邀请出自己的生态系统。
抖音与美团的合作成果如何? 官方没有这么说,但我们可以看一下细节——抖音团购套餐的用户经常会去大众点评和美团点评商家的菜品,也就是说,用户潜意识里认为美团是唯一的。一个真正为自己服务的人。
抖音本身并不想“为别人做嫁衣”,快手也不想,因此似乎持消极态度。 与美团的合作或许只是为了丰富生态,增加用户粘性和增长——当“老铁”有了一定的流量后,直播打牌,把美团套餐留在购物车里还可以为新用户赚取佣金消费团购套餐。
毕竟,与如何做好本地生活业务相比,用户的流失让快手更加焦虑和担忧。
我们来看看快手本地生活的另一种布局——外卖。
2022年1月,顺丰速运与快手本地生活服务“同程聚品”达成业务合作,顺丰速运将为其外卖业务提供即时配送服务。 此外,快手的“同城聚拼”业务已成立公司,并已在济南、大连、重庆等地上线。
但现在,快手外卖的影子还没有出现,原因也不难推测。 短视频外卖和团购都有着同样的先天缺陷——用户用得好,只会记住美团的好,而忘记了快手。 结果,“红娘”只是增加了对美团的粘性。 同样,如果饿了么给抖音提供商家、骑手、分销网络等核心东西,抖音只能卖流量钱。
又或许,快手与顺丰的合作是为了“同城零售”。
顺丰速运首席执行官孙海金今年年初表示,顺丰速运的服务范围不仅覆盖餐饮配送等成熟场景,还覆盖同城零售、近场电子商务等增量场景。 -商业和近场服务。 未来,本地餐饮将贡献底盘需求,非餐饮订单将为行业带来巨大潜力。
基于此,快手很可能借助顺丰的即时配送,从外卖起步,延伸至同城零售和近场电商。
然而,这些仍然是猜测。 快手本地生活的种子还在寻找破土的方向。
综上所述,在快手的“估值转移期”,“降本增效”的第一步相对稳健,能否顺利完成从“PS”到“PE”的惊心动魄的跨越,取决于电商的可持续发展的业务。 其中,本地生活、快捷招聘等新业务或许能锦上添花,前提是不占用太多成本。
#结尾#